当和声突破以大小调体系为基础的调性和声之后,人们的创作思维会重新回归无“主次”之分与“级差”之别的音列而开启新的音高关系探索。这是一个更高层次上的轮回,历经调式——调性磨砺的作曲家,从个性化的音列起步,完全可以自主掌控所设定的音高关系,使其游走于音列、调式、音阶之间,使其创作音乐的调性状态游弋于调性、泛调性,甚至是无调性之间,从而充分发挥与展现作曲家的创作智慧、技能与个性,使作品符合其创作观念、理念与表现的需要,因而音列成为了作曲家本讲座个性化音高关系的基础性材料之一。
本讲座以沈葉的唢呐协奏曲《一枝花》、张千一的交响套曲《我的祖国》第四乐章《春到边寨》为例,虽然这些作品在创作观念、精神内涵、表现内容、写作技法等方面各具特色,个性鲜明,但在音高组织思维方面,即结构的深层次仍表现出某种可加以探讨的共性问题——音列思维。本人将就这些问题作一些技术分析与理论探讨,敬请音乐界的同行们不吝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