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哈音群像 | 半职业、全投入:一所音乐学院合唱团的破圈之路

发布时间:2025-11-10来源:宣传统战部(党委教师工作部)

编者按:舞台灯光之下,是汗水浸润的时光;琴房与教室之外,是初心滚烫的奔赴。哈尔滨音乐学院微信公众号专栏【哈音群像】——聚焦那些鲜为人知的幕后瞬间,记录那些平凡却闪光的日常。让我们一同走进哈音校园里真实的人物与故事,聆听艺术背后的心跳,感知教育温润的力量。

“半职业”,在音乐院校的生态中,往往意味着资源有限、演出机会稀少。然而,有这样一个年轻的合唱团,却以其独特的育人模式和艺术追求,赋予了这三个字全新的内涵——没有职业院团的编制与待遇,却坚持职业化的艺术标准;成员全是在校学生,却勇于直面市场的检验。他们以全投入的姿态,走出了一条从校园排练厅迈向更广阔天地的破圈之路。

这支团队,就是哈尔滨音乐学院合唱团。

从教室到大舞台

2024年6月18日,哈尔滨音乐学院合唱团正式成立。这支以声乐歌剧系学生为主体的团体,从其前身“弦歌合唱团”时期就开始探索“半职业化”发展路径。团队从成立初期,就确立了明确目标:既要保持学院派专业水准,又要直面市场检验。

“半职业不是降低标准的借口,而是特色发展的路径。”副团长鄂振明这样定义团队的定位。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合唱团坚持以“作品说话”,用艺术质量赢得认可。副团长、驻团指挥丛高博带领团员们从最基础的音准、节奏开始打磨,每个细节都力求完美:“音准、节奏、整齐度是基础,这三样不过关,唱得再好听也白搭。我们要证明,半职业的团体也能呈现职业化的水准。”

破圈的关键在于对观众情感的精准把握。今年6月,《那些年我们唱过的歌》专场音乐会中演出的曲目跨越半个世纪,从《黑猫警长》到《父亲写的散文诗》,覆盖三代人的集体记忆。丛高博在选曲时坚持“共鸣”原则:“我们要让3岁的孩子和80岁的老人都能找到共鸣。音乐不分雅俗,关键在于能否触动人心。”这种理念让他们的演出既保持了专业水准,又赢得了大众市场。

市场的认可来得比预期更快。哈尔滨大剧院的专场音乐会门票全部售罄,文旅部的展演邀请接踵而至,央视的录制机会不断涌来。但在鄂振明看来,最重要的突破是观念的转变:“我们证明了,严肃的音乐教育完全可以与大众审美找到结合点。”

在集体中重塑声音

对声乐歌剧系的学生而言,加入合唱团意味着艺术观念的重塑。这些习惯了独唱舞台的“准歌剧演员”,必须学会将个性融入集体,完成从“我”到“我们”的转变。

“这是最困难的部分,”丛高博坦言,“你要让一个习惯了当‘主角’的声乐尖子生,心甘情愿地成为和声中的一部分。”为此,他要求团员养成“纵向看谱”的习惯,理解和声的立体结构,这种训练让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有学生初入团时极不适应,直到在一次排练中突然领悟:“原来最美的声音不是最突出的那个,而是最和谐的那个。”

这种转变不仅发生在声音上,更体现在艺术观念的重塑中。鄂振明从更宏观的角度解读这一过程:“声乐专业的孩子走进合唱团,不单是让声乐技术有所提高,更是要掌握一门合唱的专业知识。在独唱中,他们追求个性;在合唱中,他们要学会‘收起自己,成就集体’。这种能力的培养对他们日后,无论是从事教学岗位,还是走上表演舞台,都是独特的竞争优势。”

令人惊喜的是,这种“集体重塑”反而为学生的个人发展开辟了新路。多名毕业生凭借在合唱团积累的经验进入职业院团,或在高校担任合唱指导。团员杨涵感慨:“在这里学会的不仅是唱歌,更是如何在一个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种能力让我受益终身。”

用歌声讲好中国故事

在追求艺术高度的同时,合唱团始终将“铸魂育人”融入专业教学与舞台实践,用红色经典和时代新作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群众性的合唱必须根植于我们生长的这片沃土,回应人民心声。合唱本身就是源于群众的艺术形式,许多作品都蕴含着这个时代的故事。”

无论是描绘祖国山河的壮美,还是刻画普通人物的奋斗与温情,这些作品都让团员们深刻认识到,歌声应当成为时代的记录,传递正能量。“我们不仅要唱好中国作品,讲好中国故事,更要在演唱的同时,诠释好我们身上所应该传递的一种精神。”鄂振明说。通过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合唱音乐会,排演《龙的传人》《唱支山歌给党听》等红色经典作品和新时代主题创作,学生们不仅提升了声乐技巧,更深刻理解了作品的时代内涵与价值,让“课程思政”在旋律与和声中自然流淌。

用温暖突破极限

“半职业”的身份意味着要面对更多挑战:没有专项经费,排练时间零散,学生流动性大。然而,这些局限反而激发出团队的创造力与凝聚力。

为了缓解学生压力,丛高博经常自掏腰包为学生购买零食和奶茶;排练占用休息时间,学生们却自发组织加练。最令人动容的是团队的凝聚力——许多已经毕业的团员在合唱团需要时总是“随叫随到”。鄂振明记得,有一次演出急需人员,几名已就业的团员特地从外地赶回:“这种归属感,超越了普通的师生关系。”

温暖在团队中双向流动。一个假期的排练课后,学生们突然为丛高博送上生日惊喜。“当时完全不知情,”他回忆,“看到蛋糕和鲜花时,确实忍不住‘掉了小珍珠’。”这些瞬间让所有辛苦都变得值得,也让“半职业”的团队拥有了超越职业的情感纽带。

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破圈之后,是更远的征程。鄂振明透露,学校正在推进合唱团的职业化发展,同时团队也将目光投向了国际舞台。他们已经开始排演意大利歌剧《乡村骑士》选段,用多语言作品叩击世界舞台的大门。

在鄂振明看来,“半职业”的本质不是限制,而是一种更具韧性的成长方式:“正因为没有现成的路径,我们更要开创自己的路。半职业是起点,全投入是我们的选择,而破圈,只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夜幕降临,哈尔滨音乐学院的排练厅依然灯火通明。刚从课堂出来的学生们,又投入到新一轮的排练中。这里没有丰厚的待遇,没有炫目的光环,但这些年轻人依然全情投入。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正在参与的,不仅是一个合唱团的成长,更是一场关于艺术教育创新的实践。正如鄂振明所说:“我们可能暂时还是‘半职业’,但我们的投入是百分之百的。这条路,我们要坚定地走下去。”半职业的身份,全投入的姿态,让他们在破圈之路上,唱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和声。

来源、编审:宣传统战部(党委教师工作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