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战略部署,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号召,7月7日至11日,管弦系“四点钟音乐梦想讲堂”志愿服务队赴双鸭山市、鹤岗市开展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32名师生怀揣着对音乐与文化的热忱,以音乐为桥梁、在广袤的黑土地上精心雕琢文化赋能与红色传承的青春画卷。
园林书馆奏华章,高雅艺术润民心


7月8日,志愿服务队首站走进双鸭山市图书馆,精心筹备并举办了一场专场演出。当悠扬的管弦乐声在图书馆内缓缓响起,那恢弘壮丽的旋律与双鸭山厚重的地方文化完美交融,仿佛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场演出宛如一场及时雨,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以“家门口的艺术课堂”这一创新形式,让高雅艺术不再是遥不可及的阳春白雪,而是真正走进了寻常百姓的生活,让每一个人都能近距离感受音乐的魅力。
人民剧院燃激情,红色旋律动人心


7月9日,志愿服务队马不停蹄地转战鹤岗市人民剧院。演出现场,志愿服务队别出心裁地编排了一系列经典曲目。小型音乐舞蹈剧《彼得与狼》以其生动有趣的剧情和灵动的音乐,带领观众走进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木管五重奏《唱支山歌给党听》则以激昂的旋律和深情的演奏,将红色故事与现代音乐巧妙融合,奏响了一曲曲对党的深情赞歌。现场观众被音乐中蕴含的深厚情感和激昂旋律所深深打动,每一曲终了,都会爆发出阵阵热烈的掌声。那掌声,是对志愿服务队精彩演出的肯定,更是对红色文化魅力与力量的由衷赞叹。
红色场馆寻足迹,精神传承悟初心

7月10日,志愿服务队深入鹤岗市红色文化场馆开展研学活动。在鹤北陈列馆,队员们静静地伫立在赵尚志将军的遗物、抗联战士的草鞋前,透过这些珍贵的文物,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真切感受到了“林海雪原,抗联英雄”的壮烈史诗。走进中国青年志愿垦荒纪念馆,1955年垦荒队员用过的开山斧、3600件馆藏文物,如同一部部生动的史书,生动还原了“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在荒原上开疆拓土的艰辛历程。队员李佳睿在参观后感慨万千:“当我目睹第一代垦荒人亲手搭建的茅草屋照片时,我仿佛看到了他们在艰苦环境中不屈不挠的身影,深切感受到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北大荒精神。”此外,鹤岗市博物馆的“自然鹤岗”展区以及城市记忆馆的“口述历史”纪录片,也让队员们对这片土地的生态底蕴和人文传承有了更为深刻、全面的认识。

此次“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既是管弦系“四点钟音乐梦想讲堂”项目品牌建设的生动实践,也是系内青年学子在乡村振兴一线受教育、长才干的成长之旅。从智慧图书馆的数字化服务中,队员们感受到了科技与文化的融合魅力;在人民剧院的艺术交融里,他们体会到了音乐跨越地域、连接人心的力量;在抗联遗址的红色教育中,他们汲取了革命先辈的精神养分;在垦荒纪念馆的精神洗礼中,他们坚定了理想信念。志愿者们以脚步丈量黑土地,用音乐传递文化温度,更在红色基因的浸润中,坚定了“身在最北方,心向党中央”的政治忠诚。
未来,管弦系将持续深化社会实践品牌建设,让艺术之花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绽放,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书写更加绚丽的篇章。
文字、图片来源:管弦系党总支
编审:宣传统战部(党委教师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