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8日晚,由哈尔滨音乐学院倾力打造,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黑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哈尔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哈尔滨音乐厅共同推出的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大型民族交响合唱《粮安天下》,在哈尔滨音乐厅震撼首演学院党委书记关健,院长宋飞,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刘东兴莅临现场,千余名观众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场以“粮食安全”为主题的恢弘艺术盛宴。
一部时代命题的交响史诗

《粮安天下》以“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为核心立意,紧扣全球关注的粮食安全议题,通过七个乐章、十二首曲目,从历史、科技、人文等多维度展现了中国在保障粮食安全中的探索与实践。作品以黑龙江“大国粮仓”的担当为主线,融合北大荒精神、黑土地文化、智慧农业成就等元素,以民族交响乐与合唱的磅礴形式,奏响了一曲关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时代强音。
第一乐章《序歌·饥饿的世界》以震撼的交响乐与混声合唱开篇,描绘了全球粮食危机的严峻图景,并以激昂旋律彰显中国和黑龙江的担当。第二乐章《浩歌·唤醒北大荒》回溯北大荒开发历史,以壮阔曲调,致敬十万官兵、百万知青的奉献精神。第三乐章《挽歌·仰望故人墙》缅怀为北大荒建设献出生命的英烈,引发观众共鸣。第四乐章《赞歌·珍爱黑土地》以抒情旋律,礼赞黑土地的默默奉献;第五乐章《讴歌·种子的梦想》通过感人词曲,致敬袁隆平、徐一戎等农业科学家;第六乐章《颂歌·慧种中国粮》以明快节奏,展现科技赋能现代农业的蓬勃图景;第七乐章《放歌·中华大粮仓》则以磅礴的合唱收尾,唱响“种好中国粮,端牢中国碗”的豪迈誓言,将全场情绪推向高潮。
艺术与科技的创新融合

《粮安天下》在艺术创作上大胆突破,首次将民族管弦乐与西方交响乐技法深度融合,并创新融入现代科技元素。例如,《种子的梦》器乐曲以黑龙江传统民乐《秧歌调》为基底,通过唢呐与二胡的对话,展现黑土地的生机与希望;《智慧农场》则用电子音乐与交响乐的碰撞,模拟无人机播种、卫星定位等场景,呈现智慧农业的科技感。作品还通过“讲述+字幕”的多媒体形式,将历史影像与舞台表演交织,增强叙事张力。
“音乐不仅是审美的载体,更是时代的号角。”该剧作曲邓东源表示,“我们希望用国际化的音乐语言,让世界听见中国守护粮食安全的决心。”导演栾岚则强调:“每一句歌词、每一个音符都凝聚着对土地的深情,这是我们向历史与未来的致敬。”
顶尖团队铸就文艺精品

《粮安天下》汇聚国内顶尖创作力量:编剧戴立然、徐蔚深耕主旋律创作,曾多次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级奖项;作曲家邓东源以21次国家级奖项的成就,为作品注入史诗级音乐语言;哈尔滨音乐学院民族管弦乐团与合唱团以172人的超大规模联袂演绎,展现了学院派的精湛水准。北大荒集团作为合作方,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支持,使作品兼具艺术真实与历史厚重。
据悉,该作品自启动以来,历经两年精心打磨,并入选“黑龙江省文艺精品创作扶持项目”,获得省财政专项支持。首演前,剧组赴北大荒实地采风,走访农业科技园区,将一线劳动者的故事融入创作,确保作品“有温度、有深度、有力量”。
社会反响与未来展望


点击上方图片跳转媒体报道
整场演出座无虚席,掌声如潮,受到多家主流媒体报道。首演结束后,观众反响热烈。一位北大荒老垦荒队员激动地表示:“听到《爷爷的手》时,我仿佛看到了父辈的身影,他们的精神永远在这片土地上闪光。”青年观众则对《小村云直播》的时尚表达印象深刻:“原来主旋律作品也能这么‘潮’!”
未来,《粮安天下》将以“音乐厅版”与“巡演版”双模式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计划在省内高校、北大荒集团各农场及部分地市开展多场演出,并推动国际文化交流,向世界传递中国粮食安全故事。“我们期待用艺术凝聚共识,让更多人关注粮食安全,珍惜每一粒粮食。”哈尔滨音乐学院院长宋飞表示。
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安。《粮安天下》不仅是一场音乐盛宴,更是一堂生动的粮食安全教育课。它用艺术的力量唤醒人们对土地的敬畏、对粮食的珍惜,更以龙江担当诠释了中国守护“大国粮仓”的坚定信念。正如终章所唱:“大国粮仓黑龙江,五谷飘香保安康”——这是对历史的回望,对当下的礼赞,更是对未来的庄严承诺。
文字、图片来源:科研处(艺术实践处)
编审:宣传统战部(党委教师工作部)